【献礼二十大特别报道】中国艺术名家---罗孝松
【献礼二十大特别报道】中国艺术名家---罗孝松
罗孝松,艺名:戎峰峡,双专学历(音专、汉语言文学)。国家一级书法大师、词曲作家。
生于1953年8月,四川宜宾人。
中国书画院理事。
央媒文化组委会艺术会员。
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
中国海峡两岸书画家协会荣誉理事。
加拿大维多利亚皇家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幼年初学书法时,是以毛主席诗词手书临摩开始的。后来,主要是以《王羲之王献之行书草书字典》中的优秀行草字例为典范。学其历代精湛,取其及百家之精华。
从远古的仓颉造字起,到民国1920年以前的于鸣皋等,278位历史上有记载的书法名家中,凡选入中国《书法大字典》和《中国书法字海》造形优美而笔画优秀的行草字,选优临摩苦练四十多年。做到单字独看优美,整体长篇组合书写字字优秀的境界,独成一家风格。
有专家评说:“草书行云流水犹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娇美跃然纸上,蜿蜒起伏!犹如飞沙走石气势铿锵。楷书,纯真幽雅”。
2011年在北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全国书画联展,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华书画作品邀请展。书法作品《沁园春.雪》(毛主席诗词),《满江红.写怀》(岳飞词)分别荣获二等奖和银奖。
2020年,在北京参加“纪念毛主席《沁园春.雪》发表75周年既'毛泽东诗词'全国书法名家交流书法作品展,荣获金奖。敬录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编入《历史丰碑.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典藏》。乃书法作品并被推荐给中国唐山陶瓷厂,烧制出世界名优骨质瓷花瓶,营销国内及海外。”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既美丽中国全国诗詞书画摄影作品展作品《沁园春.出塞》(自创作品)编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既美丽中国全国诗词书画摄影作品集》,分别荣获金奖。
2020年,在全国各地各处书法大赛中荣获金奖及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
时年,书法作品《覌滄海.曹操》被北京《笔墨情.中国书画文艺泰斗》与中国书画名家冯远、言恭达、范曾、张飚、范迪安等,共制2021年豪华文艺书画挂历,贈发给全国各大专院校及各地文化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
2021年1月,由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官网发布:《“新春贺岁,金牛送福”大拜年罗孝松书法作品欣赏》全国网络展出。
同时,书法作品:《“艺览天下.经典流传.两会形象大使罗孝松作品尝析”》全国媒体各网络展出。
3月,书法作品与中国书法协会主席:苏士澍、孙晓云、沈鹏书法作品分别合作,先后单独在全国媒体各网络展出。
2021年,入编书法作品出版书籍:《中国百年艺术史》、《东方红.贊歌声声献给党》、《百年辉煌一一2021中国书画名家年度人物》、《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珍藏册》(中国国际邮票集)、北京地铁《艺术中国》主题巡展。
2022年4月下旬发表了《浅谈中国书法史》论著。
目前,有很多优秀作品被海内外很多知名人士收藏。
收藏电话:18990973908
2022年5月23日
浅谈中国书法史
罗孝松
2022年3月中旬
<一>先秦文化
是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而整个华夏民族的统称亦炎黄之后裔。中国文字的启源和发展,应该追溯到很古很古以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而繁衍后代,经过了漫长的白昼寒署和风霜雨雪,从猿进化到人类的社会发展,早就开始了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观察、研究和创造发明,从而使人类历史的进步达到今天的灿烂辉煌的年代。
文字的起源,从西安半坡遗址陶片上的符号开始研究,到大汶口陶器文字的刻画符的发现,再从历史上传说的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至若干陶瓷器刻画符的考古发現到現在,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后期的马家窑文化至今也有四千多年……。
我们的祖先在殷商时代,就早已发明了甲骨文的文字使用。从甲骨文的文字形状和气势判断,当时也就有了毛笔的书写。从雕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字迹来看,也就充分体現了毛笔笔画的雄伟俊迈、纤细谨密、草率粗放等的笔法特点。同时,就为中国书法特有的文字艺术奠定了体式规则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汉字的字形,结构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从而奠定了汉字书写的四大原则: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的汉字书写的基本范畴和规矩。随着人类的社会进步而进步,随着文字的革新创造发展而发展。
西周时代的金文就是钟鼎文。在那盛行青铜器铸造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把文字铸刻在钟鼎上。诸多传世的钟鼎优秀文字印迹传承至今,是我们今天所有喜欢书法和爱好书法的文人志士,学习书法最有价值的瑰宝。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于西安至洛阳建立东周,即是春秋的开始,到战国的五百多年中,各地诸侯争雄分割,形成了诸多独立称霸的诸侯国。最终形成了秦、楚、燕、韩、赵、魏、齐等国。
在这悠悠历史的五百多年中,各个诸侯国都各自发明和创造出,各异读音相同而书写有异,大量的优秀潇洒的文字。秦国发明了籀文(大篆)。其它诸多国家以古文(钟鼎)为宗旨,造就出诸多优秀的文字。充分体现了当时文字的实用性和欣赏性的艺术形势的境界…………。
罗孝松老师自创作品泽文
<二>.秦国大篆、小篆
公元前256年,秦国灭周后继续征伐各个诸侯国,持续征战了三十五年。至到公元前221年,终于战败了楚、燕、韩、赵、魏、齐等国,建立了秦王朝。
秦王朝只执政了十五年。在这短短的十五年里,在秦始皇赢政的统治下,修筑了伟大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丞相李斯等人研究归纳了多个国家,记年、月、日、時的黄帝日历、颛顼日历、夏历、商历、周历、鲁历等六种日历,最后选用了两种即黄帝日历和颛顼日历(现在的公历与农历)。又统一整頓了六个国家同音字异的文字。删繁就简地规范成了秦书大篆、小篆、刻符、署书、虫书、摹印、殳书、最后的隶书,是由一位坐了十年牢嶽的小县吏陈邈,在嶽中十年时间規范和创究出了春秋战国时,民间常用的一种文字书体一一隶书(三千字)。出嶽后,呈给了皇上,皇上恩賜继续为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秦书八体。
秦国的文字统一后,小篆为官方文字。其它各种书体的文字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实用位置上,充分体现了秦王朝的物质文化对人类的发展,显示出了更及其伟大的魅力和进步。
秦朝以李斯、赵高、胡毋敬、程邈等书法家在各地遺存下来的石刻优秀篆书书法碑迹,直接体现了秦王朝汉字书写的伟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在书法、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后来的文字各种书体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极为丰富的良好基础。
罗孝松老师自创作品泽文
<三>.汉代篆、隶、草书
汉代篆书多由工匠凿刻诸多石碑而遗存。
东汉立碑之风兴起,碑刻篆书,书法结体茂密,用笔遒劲。与秦代石刻风格略有不同,笔法宽博舒展,体势略参有隶意,而用笔也层出不穷。
汉代通行使用的书体小篆、隶书和章草。汉代隶书是中国书法历史发展的高潮阶段和成熟阶段。用笔技巧也同时出现了充分发挥笔毫的提按顿挫、起笔止笔、蚕头燕尾的波势特色。点画呼应更显出隶书复杂多变体势,各种风格的多姿。最能体现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法度谨严、波磔分明、端庄秀丽、放纵自然,风格浑厚典雅的韵味的有《张千》、《曹全》、《封龙山》、《西狭頌》等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书法也不断进步创新。便出現了草书。最新兴起的是隶草书,它标志着书法开始为一种能夠高度自由的书法情感,能表现出书法家豪迈、典雅的个性艺术形象。
到了东汉时期,隶草书进一步发展成了章草。随着,扬雄提出了书法理论,而崔瑗编撰出了历史上第一部草书书法理论专著《草书势》。司马迁史记云:“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其实,草书在战国时,就有人用这种形势书写草稿。为了快速书写,不工整,而草草写成的起源而已………
随着书法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草书经过书法家的不断思维和造诣,进一步形成了有一定的规律的草法。史游的《出师颂》,《淳帖》、张芝、皇象的《急救章》、索靖的《月仪帖》张旭、曹喜、杜操、王次仲、蔡邕、梁鹄等等,各自笔法的体势出現。
汉代书法家造就了规范性的篆书、隶书、草书等等……他们的遗迹碑刻:郭香察书《华山碑》、仇靖书《西狭頌》、纪伯允书《武斑碑》等等诸多一切遗存古迹碑刻,却永远闪烁着历史文化的璀璨光茫!
<四>、三国篆、隶书法
从三国到西晋,官方通用的书体是隶书。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曹魏著名的碑有:《上尊号碑》、《受禅表碑》、《孔羡碑》、《范式碑》、《王基残碑》、《三体石经》等。其中《上尊号碑》和《受禅表碑》均为曹丕称帝时而立,是官方的典型隶书。书体方正、气度庄严,碑刻笔画都是方棱角度。由于过分强调波挑的装饰效果,因而矫揉造作严谨,以表示时代的文字形象端庄秀丽和民族气势与尊严!同时,也有一些自由放浪而随意书写的碑刻:《鲍寄神坐》、《鲍捐神坐》、《李苞开通阁道题名》等,风格类似简牍书法,各有自然潇洒趣意。《三体石经》书写用古文(金文)、篆、隶三体写成。北魏江式《论书表》后人认为是邯郸淳所书。
这时期南方孙吴的碑刻与魏刻不同,著名碑刻有《天发神瀸碑》、《禅国山碑》、《谷郎碑》等,笔意在篆、隶之间,结体以圆驭方,势险局宽,下笔捷如斩截,气势雄伟奇特,是时代面貌的独特书法形势气概。
<五>.魏晋楷、隶、行、草法
中国书法经过两汉、魏、晋的进一步发展,各种书体的发展进步都达到了高度的水准,比两汉时期更为广泛深入。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理论著作有: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势》、羊欣的《古采来能书人名》、萧衍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与陶隐居论书启》等等诸多书法理论专著与传世佳作。
在这各种书体百花齐放的交相发展时期,隶书已从东汉末年走向程式化的末路。逐步向着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的形势发展成为楷草(今草)。行书在隶楷递变过程中产生经过发展到达成熟。出現了许多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和涌現出众多著名书法家,成为中国书法历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
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颖川(今河南许昌)人。汉末举孝廉,入魏,累官太傅,世称“钟太傅”。他以曹喜、蔡邕、刘德升为师,尤精小楷,兼善各体,博采众长,笔势自然地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面貌,即楷书的“先行者”。他的书法真迹早已失传,宋代以来法帖中传所刻的小楷《宣示表》、《荐季直表》等都是晋唐人临摩本。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结体疏朗、宽博。临摩本虽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结体法度均不如晋唐工整。但是,仍然保持着钟繇笔法体势的风格,妙不可言。
卫夫人(272--349)名铄,字茂漪。晋卫恒从女,一说卫瓘之女,恒姝。汝阴太守李矩妻,亦称“李夫人”。工书,师法鍾繇。擅正书。《书后品》称“卫正体尤绝,世将楷则”,家学渊源,其来有自。《书断》谓卫夫人隶书尤善规矩。《唐人书评》云:“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嫦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卫夫人精湛楷法,世传王羲之父子。
东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山东)人。
曾任秘书郎、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官至右军将军等。他出身名门望族,十二岁时受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以后随从当时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卫铄)刻苦学习书法数载。在他渡江北游名山时,博采众长,已达到非凡功底,覌摩学习兼撮众法,独成一家,“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境界。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北朝时脍炙人口。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是一位发扬和继承古人和创新楷书草书的成就的革新家。他与前朝钟繇被世人称为“钟王”二圣的称号。他的行书《兰亭集序》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而王羲之真正手迹《兰亭集序》在两百年后,却被唐太宗李世民用尽手段得到后藏了起来。待他死后,随他一起葬进了昭陵墓。后来者便不能再睹王书精品的神采了。
王羲之的草书独特表现在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遒劲自然,行云流水,犹如飞沙走石,有時笔断而意连,有时字疏而神密。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的神密流畅书法笔法,把草书的整个章法和布局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草书被后世的人称之为“草圣”。
梁武帝萧衍平其书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唐太宗李世民贊道:“详查古今,研精篆素,书善书美,其惟王少逸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壮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以,其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王羲之的书法无真迹传世,今天所见到的墨迹大都为响拓勾摹本。但是,他的一生的精力在书法艺术殿堂上,竖立起一座“尽善尽美”的辉煌的传世丰碑,永为华夏后世裔人所敬仰。
王献之(344---386),东晋杰出的书法家。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新安公主的驸马,世称“王大令”。从小给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于张芝之形而别创新法,兼精楷、行、隶、草各体。精于行草书。书风笔迹流泽,婉转妍媚,结体匀称严整,形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娇容。他与父亲被后人世称“二王”行、楷、草书法世家。在南朝宋、齐、梁、陈之间,盛世崇尚“二王”世家的字体。王献之楷书《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草书名作《中秋帖》等,被列为内府“三希”之二,笔画连延不断,有断时胜连的境界。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瑟琶行》所云:“此时无声胜有声”之韵味,使人连想和回味不断的感觉……
王献之书法真迹已不复存在。在今天所看到的只是传贾似道的所刻石本。现藏首都博物馆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法流畅洒脱,字形也由横势变纵势,秀劲圆润,酣畅淋漓。清杨宾《铁函一斋书号》中云:“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十三行》中看出,王献之楷书笔法,已达到了历史上完全成熟,优秀的行楷书之作。
在魏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除钟繇、王羲之父子之外其它还很多。王羲之七个儿子都在优秀之列,只是王献之最小而又是朝庭驸马爷,比起几兄弟来名气要大一些。但是,的确也很杰出。还有胡照、韦诞、皇象、苏建、卫恒、陆机等。他们的作品有刻帖传世,有钟繇《荐季直表》、《贺捷表》、《力命表》、《宣示表》等。皇象有《急就章》、索靖的《月仪帖》、《载妖帖》、《七月帖》。卫夫人的《頓首州民帖》等等…………
南朝墨迹流传至今天的有齐王僧虔的《太子舍人帖》、王慈的《得柏酒帖》、《尊体安和帖》、《郭桂阳帖》,王志的《一日无申帖》等。南朝的书法家还有羊欣、孔琳、萧思话、范晔、萧子云、萧衍、陶弘景等…………
北魏传世碑刻的书法家有崔浩成、郑道昭。北周的赵文渊、朱义章、萧显庆、王远、王长儒等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王珣(350--401)字元琳,(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尚书令。是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于书法三代名门的旺族。其祖父王导均善书;父亲王恰。号称“家传世学,亦有传焉”亦有“草圣”之称。王珣书《伯远帖》被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们视为无价之瑰宝。其实就是王洵给亲友的一封书函,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结体较开张,显得格外舒朗飘逸。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是古代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的典范作品。
<六>、随唐书法
随统一了中国,将南北朝的文化艺术继承和发展,而不断地出现了新的局面。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严谨,传承了南北朝的精华。脱略更多锋棱而日趋温雅,严谨峻秀自然。有《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铭》、《賀若宜》、《苏孝慈》、《龙华寺》、《昭仁寺》、《孟显达》碑刻等等,已开启了唐人楷书之先行。
隨人章草《出师颂》,见今者有写本和拓本,是后人其用笔简率中临摩兼得到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则承先启后,为真草范本。欧阳询、虞世南、褚道良、薜稷,合称“初唐四杰”。
楷书碑刻: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皇甫诞》,虞世南《孔子庙堂》,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孟法师》,薛稷《信行禅师塔铭》,欧阳通《道因法师》等。欧阳询行书《卜商读书帖》、《梦奠帖》、《张翰思魲帖》等,遗留珍墨迹摩本。
在这楷书严谨峻秀、自然洒脱的时代,即又出现了一种追求自然浪漫的潇洒体势,被人们称为“颠张醉素”即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古云:“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自视以为神,乃下笔。”张旭精通楷法,草书又最为知名。颜真卿也曾学其笔法。而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草法。被后世人称之为“草圣”。
到了中唐时期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欧阳通、魏征、李怀琳、孙过庭、薜稷、贺知章等楷书才再度又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袁滋、韩愈、柳宗元、柳公权、唐玄度、杜牧、释怀仁、等为代表的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了正统的中国书法文体。
欧阳询(557--641),潭州临湘(湖南长沙)人。字信本,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欧阳询相貌不佳,但聪悟绝伦,博览经史,尤精三史。其书初学王羲之书体,而后学刘珉而渐变其体,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结体严谨,笔式开张,笔法穿插避让极有法度,自成面目,为之一绝。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淅江省)人,自幼跟智永和尚学习书法,所谓“深得山阴真传”。他深信王羲之的笔法,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唐代自以文宗以下,都以王羲之的字体做楷模。唐太宗“以金帛赐求王羲之手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虞世南博学卓识,继承多于创造,坦诚忠直,他的笔圆体方,外柔内刚,几无一点雕饰或火气,自成书风。唐太宗誓言:“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他的《孔子庙碑》,锋芒内敛,气宇轩昂,字字珠圆玉润,笔力遒戏,气力沉厚,漫不经心,一招一式都显得井然有序,似乎是在打太极拳而其一个完美的整体效果。实在令人赞叹不绝,这就是书家注重精神内容的体现。
清冯班《钝吟书要》云:“虞世南《庙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师”。清刘熙载《艺概》云:“学永兴书,第一要识其筋骨胜肉。综昔人所以称《庙堂碑》者,是何精神!”。虞世南笔法端肃静穆,舒卷雅逸,内含刚柔,立意沉粹,圆浑温润而不露圭角。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外露筋骨而内含刚柔。此言非也。
虞世南的草书几乎是王羲之行草诸帖之嫡传。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钱塘(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阳翟。博涉经史,工于楷、隶书。
虞世南去逝后,唐太宗叹息:“虞世南没后,无人可以论书矣!”,魏征推荐道:“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甚宝爱王羲之书法,以金帛悬赏征购。一时天下王书争送至京,难辨真伪。惟褚遂良能品评鉴别,并编目藏入内府。他的书法继承了王羲之的笔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通,见重于世,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在字的结构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在运笔上则采用了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撗画竖人,竖画撗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褚遂良碑刻有《大唐三藏圣教序》(李世民撰文)、《伊阙佛龛记》、《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慈恩寺圣教序》等,墨迹相传有《倪宽贊》。
唐张怀瑾评褚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万文韶(刻者)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惟有唐各碑之冠。”
至此,褚遂良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严谨的规范。
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怀素幼年气度宽然,聪慧过人,“耳闻口诵,皆胃老成”。他10岁时坚决要求出家。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木板为纸,板穿叶尽,秃笔成冢,笔走龙蛇,满纸云烟。他与颜真卿结交后,与其旦夕切磋笔法,获益良多,他性情疏放,好饮酒,酒酣性发,于寺壁里墙,衣裳器具,无不书之。自言“饮酒以养性,草书之畅志”。他与张旭合称“颠张狂素”。
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传世书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诸帖等,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云:“怀素挥笔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怀素和张旭在唐代形成了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魯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德宗诏文曰:“器质天姿,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在书法历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最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宽博气势挥浑,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朴拙壮观,荆卿按剑,樊哈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的昂扬笔法,终成大气磅礴的“颜体”。他的书迹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豪放书体。
草书有《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还有《祭侄文稿》是他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艺术最高境界,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体奠定了中国楷书千百年来的不朽地位,颜真卿是我国历史上最富有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是唐代楷书四家“颜、欧、柳、赵”的代表人物。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工楷,行书。初学二王,同时,又对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书法认真研究,又融会近代诸家,遂成一格。唐穆宗尝问笔法,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他的楷书,瘦劲清健,沉着痛快。米芾贊曰:“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他的字体避开了颜字的肥壮的竖画,把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棱角的分明长处,把点画写得好象刀切一样的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欧楷书结体上的紧密、纵势,写出了唐代笔画清劲峻拔,骨力遒健的独树一帜的“柳体”。自成一派,被世人称赞的“颜筋柳骨”。所留下真迹碑刻有《大法师玄秘塔碑铭》现存西安碑林。《金刚经碑》兼有钟、王、欧、虞、褚、陆等名家的笔法,比碑拓片法失法国,现存巴黎博物院。
柳公权传世碑刻还有《玄秘塔碑》、《冯宿碑》、《金刚经石刻》、《神策军碑》等,是最有代表性的楷书。
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等,即继承了二王风格的结体严谨,又书体端正瘦长,笔力挺拔矫健,行间气脉流贯,顾盼神飞,全碑无一懈笔。有以方取势,引筋入骨之贊。或以为筋骨特露,遒媚劲健,晋法至此,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而具有自已的独特风格。明王世贞《池北偶谈》云:“玄必塔铬,柳书中最露筋骨者,遒媚劲健,固之不乏,要之晋法亦大变耳”。
柳公权的楷书,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之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已的风格,其道劲的书体,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于后世的“颜筋柳骨”之称誉。
公元907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时期,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的扬凝式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此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法家还墨守着华夏的国粹传承的成规。
从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的“四家”继承而起,又掀起了新的书法传承的时代波澜。
<七>、宋元辽金书法
中国书法到宋、元、辽、金时代,是书法史上继晋、唐之后的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时期。宋朝书法的“尚意”是朱大倡理学所形成,有四个特点:“重哲理性、重书卷气、重风格化、重意境表现”。在书法创作中的各种个性化和独创性,是隨唐五代诸多书法家对尚法意境追求的高度突出表现。
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就是书法家们除了“天然”、“工夫”两个层次之外,还须具有“学识”、“书卷气”,这是北宋四家创改唐楷的面目,而是直接晋帖行书遗风传承的表现。
无论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轼,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洒奇险的米芾,都力图表现自已的书法气势和风格。同时,还出现一种标新立导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陏陏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一种新的审美意境的感觉。
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在尚意进步中得到延伸。然而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法功底,又不能与北宋四家苏、黄、米、蔡相比了。
南唐后主李煜,亦擅长书法,相传他能以笔战作书,笔画屈曲,谓之金错刀。他写大字不用笔,以卷帛代笔书写,称撮襟书。
在四川西蜀的贯休,俗姓姜,工草书,号称姜体。
杨凝式,擅长楷、行、草书各具奇险、雄杰的风格。取法于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笔法。他以唐代书法的脉络上溯魏晋书法,他以削方为圆、削繁成简的形势,打破唐人的森严法度,兼容楷、行、草、篆、隶体法的结构和笔法,创造出一种五体兼容的尚意的新貌,从而使他的书法比较接魏晋的书风。
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颜、柳并称楷书四体。
赵孟頫的书法思想绝对不逾二王一步,他对王派书法的精妙之处颇有独到的领悟。他用温润闲雅、秀研飘逸、折中平和、法度谨严、用笔遒劲、体势朗逸、风格姿媚的笔法,创造出独具面目的赵体书法。
在元朝书坛享有书法盛名的赵孟頫、鲜于枢、邓原文等的楷、行、隶、草书,笔法婉转遒健,气势雄伟跌宕,运笔清劲秀丽,韵致古雅,行笔迅急,笔画遒媚,转折圆劲典雅。在书法风格上也各自“闲雅飘逸”的独到之处。并称为元初三大书法家。
元朝书家还有杨维桢、吾丘衍、泰不华、周伯琦、虞集、张雨、赵雍、赵奕、郭天锡、班维志、姚遂、冯子振、钱良佑等,还有许多各自都有一定突出成就的书法家,继承和弘扬创新典雅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新的辉煌。
苏轼(1036--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熙宁中,以安置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东坡,因自号“东坡居士”。哲宗时,官端明殿翰林侍督学士兼礼部尚书。卒谥,其弟苏辙为作墓志铭曰:“自幼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之褚、薛、颜、柳则仿佛近之。”山谷曰:“东坡日少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苏轼之书,特其至大至刚之气,蕴蓄于胸而应之于手,故点画之间不见妩媚之姿,而端章甫服有凛然难范之色。“少喜二王之书,晚习学颜平原”;“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苏轼后期字《兰亭集序》,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李邕等,擅长楷、行、而行书最多。楷书有《柳州罗地庙碑》、《米乐亭记》。行书有《赤壁赋》、《黄州塞食帖》、《李白仙诗卷》等。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禄检讨官。
黄庭坚擅长于行草书。自言学草书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轼父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又学其张旭、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用笔纵横奇倔,以侧险取势,自成一格。长于诗、文章,开创了江西诗派。其人心胸阔大,作书不为绳墨所拘,故其书体,放纵不可端倪之势。
黄庭坚草书,中锋侧锋并用《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仙诗帖》笔法变化丰富。
米芾(1057--1107)字元章,襄阳人。尝居吴,号“海岳外史”。学书勤奋,师承广泛,为文奇险,特工于翰墨;召为书画学搏士,赐谒便殿,擢礼部外郎,出知淮阳军。妙于翰墨,沈蓍飞翥,得王献之笔意。最工临摩,几与真迹莫辨,尤精鉴别,遇古器物,书画之佳者。“取诸之长处,总而成之。”时人称“集古字”,《蜀士帖》、《苕溪诗卷》代表着米芾行书的高雅成就。
米芾楷、行、草皆属二王之笔法,篆宗史籀,隶法师宜,晚年则出严规矩。自云:“善书者只能一体,我独四体兼具”。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请求作碑榜书者屦迹恒满户外。富于收藏,名其所居曰“宝晋斋”。米芾书、画临摩奇绝,每从人借古本临摩,临竟毕,以临本与原本还之,令其自择,借家往往不能辨别,误将临本取去,以是得古书,画益富。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官西京留守推官。英宗时,拜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赠吏部侍郎。其人学书自唐代崔舒以上,至汉蔡邕,皆亲相传授,惟君谟毅然突起,不可不谓世间豪杰之士。真、行、草书皆入妙品,笃志博学,少务刚劲,气势雄伟,归于婉美,湿润婉转,韵味蕴藉,尤其楷书功力彼深。晚年淳淡,然颇自爱惜,不轻与人书。而从留下来的蔡襄墨迹看,其笔势最优,楷书《橙心堂纸帖》、《虚堂帖》、《山堂帖》,行草《脚气帖》、《中间帖》、《扈从帖》,草书《入春帖》、《陶生帖》等,出神入化,婉转从容,刚柔并进,如此绝妙之境界。
北宋影响较大的书法家还有薛绍、蔡京、赵佶、文彦博、王安石、司马光等。南宋书法,行书成就比较高的有:辽赵构、张昂之、陆游、张孝祥、范成大、赵孟坚等,都是当时颇有影响的书法家。
宋代书法,尚意之风其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宋书不是简单否定唐人,也不是简单回归晋人,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响了宋代的书法覌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在强调诸多学识博学意趣的前提下,宋代书法家重视自身的修养,心胸阔、诣境高、读书多、见识广,诗词、音乐方面的功力也为前人有所不及。
辽金是同宋并立的政权,它们不断地吸收汉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书法上出现了不少有成就的人物。吴激为米芾女婿、米芾及其外甥王庭筠亦学米芾书法,颇得其神韵。王庭筠初学米芾,而后学苏轼,亦兼容苏、米艺术特点,以刚劲雄健的风格,反映出北方民族粗犷、豪爽的性格。金章宗热衷于中原文物,擅长书法,学宋微宗赵佶的瘦金体书,形模尽似,唯笔力稍弱呼?
宋徽宋赵佶(1082--1135),名佶,神宗第十一子。深通百艺,书画功底深厚。“政和七年,亲书国子监辟雍大成殿额。宣和四年,幸秘书省,御书千字十体书《洛神赋》、行草近诗,兼好收藏,凡御府所储,必以御笔金书小楷题签”。
宋微宗赵佶,楷书初学黄庭坚,后学褚遂良和薛曜、薛稷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之长出以新意,运笔挺劲犀利。笔法瘦细峭硬而腴润而洒脱的风韵,自成一家,自号“瘦金体”。他运笔飘忽快捷,笔亦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是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此书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
宋徽宗流传下来的瘦金体书作品有《楷书千字文》是23岁時写的,此时的瘦金书体已初具规模,《秋芳诗》、《秾芳诗帖》、《欲借风霜二诗帖》、《闰中秋帖》、《牡丹诗帖》、《瑞鹰图》、《祥龙石图》,还有行书《蔡行勅卷》等。
赵佶的楷书《千字文》写于崇宁三年(1104年),是他22岁时,最初的瘦金体的代表作。其笔直如矢,劲如铁,真可谓铁画银钩,瘦不露骨,结体上纵伸横逸,且内紧外延。通过中锋把画兰竹叶、竹节、鹤头、鹤嘴、鹤膝之法,巧妙地运用到书法的点画艺术中来。用笔结体潇洒,笔致劲健,婉转娴熟、流畅,提按顿挫与粗细变化,都显示出气韵盎然。飘逸、灵动,具有浓郁的书卷之气。
赵佶的《草书千字文》作于1112年,是他40岁时作的传世狂草书作品。笔法崩放流畅,气势贯通,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是继承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仿宋体,也就是出自于宋微宗赵佶的“瘦金体”发展近化而来的。
北宋书法家是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为代表。从他们的生活年代看,自真宗到微宗时期,经历了北宋大部分年代。从书体看,楷、行、草书皆各体具备。四家即是同代人,又有先后,彼此互相论评,相互影响,四家都体现和发挥了各自的个性、意景、意趣和书法的艺术特色。
元代书法,在至元以前多受金代影响,继承了颜真卿、苏轼、米芾的余绪,善书者虽不少,但成就不十分显著。但随着大德至延佑年间赵孟頫、鲜于枢等人崛起,提倡广泛师法古人名迹,使元代书法得以发扬光大。元代的理论著作有刘有定的书法通论《衍极》、苏霖《书法钩玄》、吕宗《书经补遗》、盛熙明《书法考》、陈绎曾《翰林要决》、释溥光《雪庵字要》和《雪庵永字八法》等书法理论要领著作。此外,赵孟頫、鲜于枢、邓原文、虞集、柯久思等人也发表了关于书法理论方面不少的精辟论述。
在元代书法艺术发展的成就,是元代书法家重视恢复古法,派衍而出的结晶,丰富了自北宋以来书法艺术的用笔精妙。大大地促进了元代文人学习书法的欲望,成为了书法自身发展的一种动力。
在当时的时代艺术,又兴起了以书入画,认为“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所在”。画上的题跋与以书法入画的风气,使元代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结合起来,对后世的书法产生了极其新颖的突出魅力的表现。
元代书法继承了古代诸多名家的传统法度,扭转了南宋以来的衰敝书风。元代楷、行、隶、草、篆书等书体都有比较突出的成就。同时,各种书体都得到了相应的恢复和发展。
<八>、明清书法传承
明代书法是继承宋、元帖学的又一发展阶段。明初书法是以宋克、宋璲、宋广和沈度、沈粲等为代表。即当时有名的“三宋”、“二沈”书家。他们是由元入明,主要活动盛行在洪武、永乐及宣德年间的台阁书法的代表人物。
宋克(1327--1387)字仲温,号南宫生。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官风翔同知,曾杜门染翰,日费千纸。遂以善书名天下。其书得锺繇、王羲之法则,擅长楷、行、草各书体,章草书相当出名。他的草书有《急就章》、《出师颂》、《月仪帖》、《豹奴帖》等,行书有《七言绝句》、《两来得书帖》等。
宋璲(1344--1380)字仲珩。明浦江人,景濂之次子。官中书舍人。书法精楷、篆、隶、草书,各体具全。他的小篆被誉为明朝第一,但传世作品很少,小楷仅有《跋<周朗杜秋图>》,草书有《敬覆帖》。
宋广的传世作品,也仅有草书一体,《风入松词》、《李白月下独酌诗》为其代表作。
宋克的擅长楷、行、隶、草各体具全,笔法瘦劲挺拔,健美见长;行、草书都吸收了章草的波磔。他的笔法古雅遒劲,技艺娴熟。
宋璲的篆、隶、楷、草书各体具全,及字画遒媚,他与杜环曾任过中书舍人(皇上御书侍者)。
宋广善行、草书,其字画熟媚。
宋隧、杜环任中书舍人,詹希元擅长榜书,任铸印副使。当时宫殿、城门匾额等均出于他手。
“三宋”及詹希元等人书法平正、典雅、娴熟,为当时朝庭台阁体,创开了先路。
清代的书法在近三百年的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脱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的帖学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这就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及表现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格外亮丽,流派纷呈,一派兴盛的局面。同时,在苏州也出现了吴门派书法。其代表人物祝允明、文征明、王宠等代表吴门书派,人称“吴门三家”或“吴中三才子”。即又形成了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这个云集苏州的书画群体及其代表人物,为苏州赢得了“天下书画归吾吴”的美誉。苏州群体书画家的出现,是当时经济发展与人文环境发展的必然产物,从而代表着明代特有的时代特色的背景。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以生而右手枝指,自号枝指生,号枝山。长洲人,弘治举人,官应天府通判。诗文清畅,书学精工,诸体俱佳。小楷师鍾繇、王羲之及永禅师,严谨渾朴;狂草师怀素、黄庭坚,笔势飞动,不可端倪,融合各家,才华横溢,书学广博,生活不拘小节,其书法也不拘一格,纵横散乱,时出病笔。但他的用心之作,其溢精湛,又常为别人所不能企及。他潜心研究古法,出神入化,自成面貌。
文微明(1470--1559)初名璧,后以字行,号衡山,长州人。官翰林待诏,不久辞归。精研书画,刻意临学,由宋元上溯晋唐,博采众长,生活检束,恬静清淡,一生书风严谨,老而弥笃。其书亦法度有余,道劲和雅,随意赋诗作书,不务功名利禄。大有晋人遗风,笔法流动秀劲,疏拓萧散,于朴拙中流露出爽爽神韵,使其法度严谨,遂自成家。楷书师鍾繇、王羲之;行草出于《圣教序》,并兼唐、宋、元诸家之长。大字专法黄庭坚,小楷取法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成就最高,影响很大。其书以功力取胜,风格媲美和雅,门生、弟子甚多,名气颇高。
王宠(1494--1533),字履吉,吴县人。工书,精小楷,师法虞世南、王献之。行草书疏秀有致,与祝允明、文征明齐名,书风朴拙疏秀,取法魏晋,强调表现书法的天籁之美,有意使点画的长短曲直,各随字态,笔画繁者令大,简者令小,斜正疏密,一任自然。在此时期书法,以小楷最为出名。台阁体书家因有书典册的职事,亦都擅小楷,吴门三家以小楷成就最突出。草书也是这三家传世作品最多的一体。得其疏拓遒美,他们都绝少三、五字相连属的现象,偶有两字相连者,也都顺笔轻轻引带而过。即便是跌宕奇特、纵笔飞书的祝允明狂草,也莫不如此。他们继承以真作草的古代传统,点画分明,同时保留了狂草变化多端的艺术特点。
在明代,台阁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当时,诏术四方善士写外制,又诏简尤善者于翰林写内制,故大批善书者|被征入宫,如沈度、沈粲、陈登、朱孔易等人。主要职责是缮写诰敕、诏命、玉牒、册宝,以及宫殿的匾额、城坊等。从而产生了书法史上前所未有的台阁体和台阁体书法家。这是对有才华的缮士的一种无形的束缚,有悖于帖学书法抒发性情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又促使了明代书法的繁荣。
隆庆、万历以后,书坛出现了许多风格独特和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如徐渭、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徐渭以他纵横驰骋的草书来抒发胸中的毫迈情感。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等人,广师晋、唐、宋诸家名法,留有许多临摩古帖的作品。其书法笔力矫健、沉着圆浑,得力于锺繇、王羲之书风之奇逸。
张瑞图(?--1644)字长公,号二水。福建晋江人,万历进士,官至大学士。所书笔势雄伟,别具面目,笔法之奇逸,于晋、唐书法外另辟蹊径,用笔体势多方侧,给人以古怪奇特之感。
米万钟(1570--1628)字仲诏,号友石,其先关中(今陕西)人,后徙京师。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仕至太仆少卿。与宋代米芾同宗,他专学米字,笔法沉着浑厚,尤善署书,在北方以书法擅名达40年之久,书迹遍天下。号称“友石先生”,与董其昌齐名,时有“南董北米”之誉。此外,还有创草篆的赵宦光、专工隶书的宋珏等。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华亭人。万历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官太常少卿。天启二年兼侍读学士,历迁至礼画,临摩古真迹,至忘寝食。是晚明时期,一代书风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楷、行、草书兼工俱备。他17岁时开始学颜真卿《多宝塔》,进而师法晋、唐、宋名家。一生取于王羲之的姿媚风神、颜真卿的粗拙朴茂、宋人书法的率意自然,形成了生拙秀雅的书法风格。他强调书法贵在古意,必须熟后能生,以生拙之态来掩饰技法的娴熟,以表书法的气势磅礴的效果和“士气”。他重视书法家的文化艺术修养,主张多阅、多临古人真迹,强调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提高艺术的悟性。他在绘画理论上提出了南北宗论相通,在那书画并行的年代,他创就了一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秀雅风格的艺术特色的成果。
在清初年代,传统的书法艺术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黄道周的书法鼓侧倔強,倪元璐的异想新态,王铎、傅山的沉着雄厚,都反映了明王朝覆灭前10--0年间的书坛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一直延续到清代。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做官前后居扬州卖画,后来成为“扬州画派”主将。他先后应科举、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等。他性格挚诚,为人耿直、诚恳、直爽等,不宜为职。最后以艺术生涯逍遥自在的生活。他是清代最著名的书画家。他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他的书法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笔力流畅,处处有法度。远胜于乾隆时的名书家刘墉的“疲惫骄蹇”和翁方纲的“浑头浑脑”的法度。在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中写道:“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千古,二百年前郑板桥。”
康友为说他:“乾隆之世,己厌旧学。冬心(金农)、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比欲变而不知变者。”
郑板桥以隶书笔法参入行楷,介于楷、行、隶、草兼并,而隶多于楷,隶占“八分”,被人称为“板桥体”。因此,郑板桥谑称自已所创,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
他的书体多取于黄庭坚之长笔入八分,摇波驻节,左低右高,姿致如画。清人蒋士銓说他“写字如画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所遗作品有《行书曹操诗》轴(现藏扬州博物馆)为“六分半”代表作。曹操《观沧海》诗,幅面颇大,平均每字有10厘米以上。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体形和笔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拙朴犷悍,恰以曹诗雄伟阔大相似。他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已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郑板桥书法的章法特色是他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的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他在乾隆廿七年(70)岁时所作的《行书论书》横幅,乃晚年佳作。
《三希堂法帖》是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由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受命校堪编成以来,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习字“圣经”。帖中收有魏晋锺繇至明代董其昌等共有130余位书法家的真迹340余件,书法艺术价值最高,而能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最高的境界。清高宗弘历将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收藏于故宫养心殿内,视之三帖为稀世珍宝。故将藏帖室题为“三稀堂”,将皇家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的名家书法真迹校勘编次,共成帖32册,故名“三稀堂法帖”。北京古藉出版社出版这部《三稀堂法帖》,是国内第一部宣纸线钉装初拓版,采用传统玉版印刷,做工精湛而完全保留了原迹的韵味,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和文物史学价值。
《三稀堂法帖》又为《三稀堂石渠宝笈法帖》,是因为此书收集有《石渠宝笈》著录四十四卷,尽收府内并和民间所未睹之珍品,各依贮所详加别白,荟萃成篇,而又得其名。而这些珍贵藏品分:卷类分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等九类。堪称“艺术之鸿宝”。分别藏于故宫处,卷十九贮三稀堂。
清代的书法家王铎、傅山、归庄、宋曹、冒襄等人,他们均擅长行草书。
王铎(1592--1625)字觉斯,号嵩樵,河南孟津人。天启进士,弘光朝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清官仍原职,书宗二王,工行草,临米芾之功尤深。用笔遒劲,以行草书纵横起势,浑雄恣肆,有《拟山园帖》,集刻其书法传世。
乾隆、嘉庆年后,人们向古代传统的追寻逐步深入,这使得篆、隶书法的进步加快了,对唐、宋、元、明传统的学习范围也大大扩展,由此成为两股基本的力量。
清代中叶碑学风气渐开,碑学书法家不断涌现。较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金农,邓石如、伊秉绶等,他们的楷书取法于魏、晋、南北朝碑刻,得法于《龙门十二品》、《天发神谶碑》,力追刀法效果,強调金、石味。
金农作诗直接贬低王羲之的书法是俗姿,不能给他作奴婢,提倡要学汉代的《华山碑》。抨击帖学,提倡碑学。
乾隆、嘉庆时,碑学研究金石之风兴起,给书法界大开眼界。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大力推举碑学。书云:“宋、元、明书法家多为《阁帖》所囿,好象除了楔帖之外,没有书法可言。”他要求人们振拨流俗,宗汉、魏古法。提倡碑学,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也大谈碑学。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又号司农,别名稽留山民。浙江钱唐人,扬州八怪之一,提倡碑学。与郑板桥皆参用隶笔写真楷,别具风格。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号完白,更字顽伯。安徽怀宁人。少时刻苦力学,专心临习秦汉以来金石碑刻,日夜寒署不懈。亦工隶楷,独具一格。清代碑学书法巨将,自幼失学,终生布衣。靠卖书为生,擅长四体书和篆刻,他篆书突破了秦以来李斯、李阳冰的玉筋篆笔法。他的隶书学汉碑,遍临汉、魏诸碑,成遒丽绵密的新体,造就了富有金石气的风格。康有为认为邓石如、伊秉绶是清代碑学的开山祖师。
在清代,有许多以学者身份的书法家。如:桂馥、钱坫、孙星衍、钱大昕、钱泳、张廷济等等,他们都擅长楷书及各体具全。他们都有坚实的文字基础,其篆、隶、楷书淳雅清古,别开生面。同时还有一些以画兼书的书画家。如扬州八怪中的郑燮、黄慎、汪士慎、李方膺等,他们的楷、行、隶、草书都体现了不因循守旧的艺术风格。
在清朝大力推举碑学的年代,人们振拔流俗宗古法。在篆刻家的西泠八家等人,也人人各体具全。丁敬隶法、行、草法古朴简率,旷然天真趣味。蒋仁行草书出入颜、米、而又凝练郁勃。黄易、奚冈、陈鸿寿等人的楷、行、隶、草、篆书,各体相融。
桂馥(1736--1805),字冬卉,一字未谷,号雩门,“肃然山外史”晚称老苔。又号刻印渎井、渎井復民。山东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官知县,学识渊博,尤深于《说文》许氏之学。有书《松轩随笔》曰:“百余年来,论天下之八分书当推未谷第一”;《退庵随笔》曰:“伊墨卿隶书愈大愈妙,桂未谷则愈小愈妙。”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东州,晚号蝯叟。清道洲(今湖南道县)人。道光进士,官编修,精小学,善书自秦汉篆籀至南北朝碑刻,皆心应手,遂卓然自成一家。师法得力于颜真卿、欧阳通、李邕等,并参以《张玄墓志》,体势遒劲、峻拔流动、浑然润郁之体势。将隶笔意融合行楷中,显露出流利自然的风格别为一体。
在清代,大力推行和提倡碑学以楷书真、善、美,以及行、隶、草、篆其各体具全的书法家很多,如陈希祖、洪亮吉、江声、张廷济、郭尚先、张琦、曾国藩、赵之谦、陈沣、吴大澄、杨岳斌、李瑞清、黄自元、华世奎等等,至到辛亥革命后的(1920)逝世的于鸣皋,和(1930)逝世的丁世峄等等。他们自清朝提倡碑学和大力推行真正楷书的法度严谨、典雅、清秀、庄重、而能代表中华民族传承的雄伟壮覌的大雅气势,几十年如一日的拼搏,用滴水穿石和铁棒磨成针的顽强精神和毅力,把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的精髓,发展到了最崭新的最辉煌的阶段。而这些所有的最优秀的精髓文字,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由国家文化部委专家及教授联合研究编辑,全部筛选收集编入了《中国书法字海》、《书法大字典》、《草字汇》、《历代名家行草字典》、《王羲之王献之行书草书字典》等等,多种书法字典中。而在这各种书法字典上的每一个字,都标有此字的来历和说明,那朝、那代是谁写的,又从什么资料所选等等。
在今天,我们传承中华民族国粹书法艺术,是整个华夏民族所有的书法爱好者,和书法艺术工作者及全国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我们要发扬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的传统美德,继承精典笔法的优秀文字临摩学习。研究优秀文字的精髓,传承其从古至今百家各体的优秀文字的精华,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所有喜欢书法艺术和爱好书法艺术的人,都必须保持不骄不燥,脚踏实地的去担当起弘扬中华民族国粹书法艺术的伟大义务和责任,去完成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神圣使命一一一最精湛的文字书写艺术!
中国四川宜宾
罗孝松
2022年4月18日完稿
上一篇:《大唐雅韵·钟鸣鼓乐》全国巡演首秀落地鹏城,振兴传统文化,唤醒非遗之美! 下一篇:任建国:开创气象磅礴的山水 ——任建国山水画的语言形态与“古今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