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第二届公共管理基础理论与“大问题”研讨会召开



会议现场 本网实习记者 王清晨/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王清晨)公共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公共管理学应优先研究什么议题?基础理论还是“大问题”?如何消解公共管理研究中过度的分散化或碎片化现象?近年来,学界围绕公共管理学“大问题”的研究不仅持续在学科性质和基本理论层次保持着对普遍性问题的兴趣,而且在分支学科、部门管理乃至治理实践等具体领域得以延伸和拓展,演变成公共管理研究颇具吸引力的专门议题。6月19日,第二届公共管理基础理论与“大问题”研讨会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召开。来自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市委党校、西南交通大学、安徽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财经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远军出席会议并致辞。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主持开幕式。

  张远军在致辞中表示,公共管理学作为一个重要学科领域,由过去的公共行政学或行政管理学演变而来,体现出跨学科、交叉学科特色,是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研究领域。推进公共管理学创新发展,需要把握好其实践性、应用性、跨学科性等特征,紧跟我国社会发展步伐,体现我国公共管理具体实践,研究改革进程中公共管理所涉及的重大问题,拓宽研究视野,运用多种方法,增强学科研究的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给公共管理学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开辟了广阔空间。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公共管理学研究要扎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沃土,下大气力推进理论创新,为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学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大问题”研究旨在通过提升公共管理学研究议题的类别和层次,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高度为公共管理学的“理论重建”作出贡献,化解公共管理学发展面临的“认同危机”。在主题报告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成福的报告题目为《后设治理:重建公共管理的内在模式》。张成福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往那里”这三个有关人生的哲学问题出发来探究公共管理的“大问题”,并提出五个法则及其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他认为元治理不在外在世界而源于内在世界,公共管理亦应寻求内在秩序。

  中共陕西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任宗哲的主题报告题为《谈谈“试点”》。任宗哲主要对政策“试点”进行了理论思考和逻辑分析,论述了研究政策“试点”的背景意义、政策“试点”中的重要理论思考、政策“试点”类型分析以及关于政策“试点”的面临的问题和风险等。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教授张正军的报告题目为《公共管理行为控制中的声誉机制》,论述了研究的源起、声誉对组成成员的影响、声誉作为公共管理行为调控机制的比较优势、公共管理声誉机制研究应关注的问题四个核心要点。

  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学科教指委委员、西北大学教务处处长曹蓉教授对以上三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评议。曹蓉说,三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问题”进行了探讨,既有形而上的分析也有形而下的探讨,但又殊途同归。治理的主体以及对于主体的治理是当前公共管理学界的“大问题”,公共管理不是对人的管理而是为人的管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立华在线作了题为《文明公共管理学: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新发展的必由之路》的主题报告,论述了中国文明与公共管理研究的关联。杨立华认为文明是解决当下中国公共管理学贫困的一剂良方,并提出了公共管理研究文明路径的创新性见解。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作了题为《为何我们还需要公共管理思想》的主题报告。何艳玲围绕城市性、乡与乡治、“在田野”等内容展开了详细论述,提出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壮丽复杂的历史进程,需要研究者用更持续、更诚恳、更谦卑的自我反思和思想产出,作为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使用的前提。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文宏作了题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大问题与小切口:危机情境的安全需求与社群圈层》的主题报告。他从此次广州暴发的新冠疫情入手,分析危机情境给社会不同人群带来了一种不同的思考路径,提出了危机情境的安全需求与社群圈层这一公共管理学科的小切口与大问题。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教授席恒对三位专家所探讨的主题与内容进行了点评。他认为三位专家的发言对与会者今后的学术研究道路提供了新的方向,并且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对三位教授的研究做了进一步延展。

  上海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赵勇教授作了题为《规范性与获得感——省级“互联网+政务服务”评估的价值取向》的主题报告。赵勇通过“锦标赛体制”造成的压力、城市精细化管理带来的动力、机构改革呼唤形成合力、有限政府和有为政府之间的张力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了有关大数据时代一体化思维与工业化时代专业分工之间关系的问题。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刘杰研究员作了题为《且把青丝染一色,犹待天孙织锦成——研究政府的拼图之惑》的主题报告。他提出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保持谦逊与理论自觉。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罗梁波作了题为《公共性坐标的比较分析:与国家性、私人性和个体性的辨析》的主题报告。罗梁波从公共性的分析框架入手,详细地讲解了公共性坐标的比较分析,以及其与个体性、私人性和国家性的辨析。他通过介绍公共性认知和实践的考量框架,阐明了公共性与国家性和私人性的关系格局,以及个体性、私人性、国家性与公共性之间的基本关系。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教授张正军三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评议。张正军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和理论思考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理论问题。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孔繁斌教授分享了题为《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演进逻辑与目标选择》的主题报告。孔繁斌讲解了讨论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一问题的背景原因,探讨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模式与演变,提出了当前政府职能履行问题的研究凸显为重要改革议题,行政管理专业要在行政体制改革模式转换中推进自身的发展。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教授刘文瑞作了题为《古代管理与中国故事》的主题报告。刘文瑞论述了古代管理的文化基础、传统管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古代管理的运作机制,形象生动地为大家阐述了中国传统智慧中所蕴含的管理哲学,提出现代管理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发展,增强中国管理的智慧,实事求是地讲好中国故事。

  与会学者提出,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为公共管理学创新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在治理的大主题下,电子政务、政府权力运行、政府绩效管理、数字治理、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精准扶贫、应急管理等成为学者们日益关注的课题。公共管理学研究者要自觉担负时代使命,关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与全面深化改革等相关的理论研究,彰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公共管理学需要更加注重丰富研究视角,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以公共问题为目标,合理借鉴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入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视角,探索创新研究路径,充分借鉴管理学科中的研究工具及研究方法,构建基于中国国情、能够解释与指导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本次会议由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主办,张凤阳教授名家工作室和张成福教授工作室承办。




上一篇:罗山县召开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
下一篇:我县召开县城建设指挥部工作会议
普京对美国科学的长期战争